2023年3月17日《安徽法制報》頭版頭條
原標題
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貢獻檢察力量
本報記者 袁中鋒 通訊員 管振國
為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省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不斷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依法打擊各類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為促進社會創新發展、知識產權強省建設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檢察“捕訴一體”優勢充分發揮
2021年初,合肥市公安局新站分局查辦了一起假冒某知名品牌飲料案。經查:2020年7月至9月期間,陳某在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情況下,以每件59元的價格進購假冒某知名品牌飲料,再以每件81至85元的價格銷售給史某某,銷售金額達186萬多元。
2021年4月,就本案的管轄權問題會商時,合肥高新區檢察院發現,該案是一起典型的制假、售假團伙犯罪,具有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特征,建議偵查機關從源頭查清,在查處生產環節犯罪團伙的同時,查處為生產提供原材料、包裝罐體的犯罪團伙,以及一級銷售商、二級銷售商等。之后,公安機關順藤摸瓜,將章某甲等8人抓獲歸案。
經查,被告人章某甲自2003年起在湖北省廣水市經營一家食品公司,從事飲料生產與銷售。2020年上半年,章某甲決定生產假冒某知名品牌注冊商標飲料,被告人章某乙等人在明知生產的飲料是假冒注冊商標產品的情況下,仍幫助章某甲完成原料采購、生產加工、收付賬款、機器維修及質量檢測等工作。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章某甲將生產的假冒某知名品牌飲料以每件33元至59元不等價格分別向陳某等人銷售,累計銷售金額1721338元。
經合肥高新區檢察院提起公訴,2022年1月26日,合肥高新區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章某甲等人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至有期徒刑九個月以及緩刑一年不等的刑罰,并處罰金60萬元至5萬元不等。后宋某某等7名假冒某知名品牌飲料包裝材料提供商以及多名二級銷售商等,也被相繼提起公訴。
據統計,2022年全省檢察機關共批捕侵犯知識產權犯罪94件180人,起訴205件531人。辦案過程中,我省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捕訴一體”優勢,在積極運用批準逮捕、審查起訴、監督等檢察職能作用的同時,嚴格按照最高檢的部署,持續推廣知識產權刑事案件權利人義務告知制度,共履行告知程序辦理案件247件,得到知識產權案件權利人的充分肯定。
知識產權綜合履職能力持續提升
2022年10月27日,我省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首起涉“三農”領域知識產權公益訴訟案件,在定遠縣人民法院一審宣判。
2016年3月至2020年4月間,張某甲租用他人廠房及設備,生產不合格的復合肥。然后,使用知名品牌的包裝袋進行包裝,并對外銷售。張某乙、過某某等人明知上述復合肥不合格,仍從張某甲處進貨并加價銷售給滁州市多個縣(市)區的農資店和農戶。經審計,張某甲、張某乙等人共生產、銷售偽劣化肥兩萬多噸。
2021年3月2日,滁州市檢察院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對張某甲、張某乙等人提起公訴。滁州市檢察院審查認為,張某甲、張某乙、過某某等人在構成刑事犯罪的同時,其行為也侵犯了農資產品的知識產權,擾亂了正常市場秩序,侵害了眾多農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危害了國家糧食安全,遂于2021年10月對該案進行民事公益訴訟立案審查。
2021年11月3日,省消保委對張某甲等人侵害眾多不特定農民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張某甲等人在省級新聞媒體公開賠禮道歉,并支付賠償金649400元。2022年7月28日,定遠縣法院開庭審理本案,檢察機關出庭支持起訴。2022年10月27日,定遠縣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支持省消保委的全部訴訟請求。
據統計,2022年全省檢察機關共辦理涉知識產權民事監督案件3件,行政執行活動監督2件。辦理涉知識產權公益訴訟案件37件,起訴12件,涉及被告27人,主張賠償金共計808.98萬元。為加強知識產權綜合履職建設,全省43個檢察院相繼成立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或辦案組,極大提升了知識產權檢察工作的專業化水平。
檢察建議助力知識產權源頭治理
今年1月11日,池州市貴池區檢察院向該市的石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制發了一份檢察建議,建議該局開展潤滑油市場專項整治行動。這份檢察建議源于該院辦理的嚴某甲、嚴某乙等人假冒注冊商標一案。
2020年6月份,被告人嚴某甲、嚴某乙在未經注冊商標所有權人許可的情況下,從他人處購買原油和偽造的包裝材料,并雇傭被告人何某某和王某某夫婦在租用的廠房內從事灌裝潤滑油和打包等工作。后冒充“殼牌”“美孚”“嘉實多”等品牌的潤滑油,通過本地買家送貨上門、外地買家物流發貨等方式對外銷售牟利。
本案制假、售假時間較長,為準確界定涉案人員的量刑檔次,貴池區檢察院辦案檢察官對扣押在案的78本記賬本和微信交易流水進行逐頁梳理統計,以確定該案非法經營和違法所得數額。2022年10月20日,貴池區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嚴某乙、譚某某等4名被告人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至四年不等,并處罰金。
該案中,池州市石臺縣的部分車輛修理廠因法律意識淡薄和低價誘惑而購進假冒注冊商標的潤滑油,并向車主銷售,且持續時間較長。這反映出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潤滑油銷售監管和法律宣傳教育方面存在一定漏洞。
鑒于此,辦案檢察官向石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制發了檢察建議。收到檢察建議后,石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本轄區的32戶汽車修理廠經營主體開展檢查,并抽樣10組潤滑油檢驗;同時,積極開展產品質量法、商標法等法律宣傳。本案實現了“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會治理效果。
為助力知識產權源頭治理,2022年我省檢察機關針對辦案中發現的行業領域存在的問題,共向有關單位發出檢察建議15份,增強了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完善了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預防和減少了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發生。